公告訊息
發佈日期:2022年12月03日
鏡台,古代女子梳妝打扮的利器

中式家具小眾家具系列之——鏡架 (台)!

女士愛美與生俱來,從古至今都一樣,因此梳妝打扮最重的物件就是鏡架或者鏡台!

《木蘭詩》有「當窗理雲鬢,對鏡貼花黃 」,形容女子梳妝打扮時的情景。此中的「鏡」也是有諸多講究的。

唐代詩人張若虛在詩《春江花月夜》中用「可憐樓上月徘徊,應照離人妝鏡台」來表達思婦的悲憫之情。可當女為悅己者容,若悅己者不可相見,懶梳妝乃鏡台的寂寞。月光徘徊,照在妝鏡台上,是否也能慰藉思婦的相思之意。唐太宗曾惜才魏徵「以銅為鑑,可正衣冠;以古為鑑,可知興替;以人為鑑,可明得失」。 鏡可照人,亦可觀內在,自省自悟,無我,無物,方可無塵埃。

妝奩一物,經歷數千年從樸素到奢華的風格變化,反映古人對美貌的追求。精美的妝奩,加之保存的化妝用品和珠寶首飾,就像是古代女子身邊的「百寶箱」,代表了她的財富和生活品位。而且在生活中,古代女子常常花費許多時間,在妝奩前梳妝打扮,妝奩成為她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當她們出嫁時,妝奩也是豐厚的嫁妝之一,陪伴她們從娘家進入夫家,直至走完一生。

悄然變身的魏晉至唐宋妝奩

東晉的傳世名畫《女史箴圖》中有一幕「梳妝」:兩名女子端坐在一具鏡台前,一人由一侍女為其梳頭,一人正在化妝。這幅畫再現了魏晉宮廷女子對鏡梳妝時,妝奩的擺放和使用情況:銅鏡背面有鈕,插入一根修長的支柱上;支柱中部設一淺盤,可盛放常用的梳妝工具;脂粉、粉撲之類的化妝用具,則盛放在不同造型的小型妝奩,置於鏡台附近。

從魏晉時期開始,傳統妝奩進入轉折期。第一是此前的銅鏡必須手持使用,十分不便,因此出現了妝奩和鏡台組合的梳妝用具。

自魏晉至宋元時代,漢民族的起居方式改變,從席地跪坐逐漸轉向垂足而坐的方式。坐姿的變化,直接帶動了家具形制的演變,一系列加高、加大的新式家具成為主流。宋代妝奩的創新之處, 出現了一種抽屜式鏡箱的新形制。其上層是一淺屜,內設活動式鏡架;下層較深,可以盛放多個小奩盒。鏡箱的出現,可視為明清鏡台式妝奩的前身。自宋代起,妝奩的形態越發優美,功能越發完備。

奢華繁複到極致的明清鏡台式妝奩

明清時期的妝奩,集歷代造型與工藝之大成,用材之優,做工之精,前所未有。家具在明清時期的發展達到鼎盛,其上乘的黃花梨、紫檀等硬木材料,甚至珍貴的象牙也用於製作妝奩,大大提升了妝奩的價值和珍稀程度。

從形制來說,明清妝奩的設計分別向著「小」和「大」兩個相反的方向發展。小型妝奩繼承秦漢的便攜式特點,主要表現為折疊式梳妝匣和立櫃式梳妝箱兩種。折疊式梳妝匣從宋代的抽屜式鏡箱演變而來,上層翻蓋,可立鏡架,匣內安裝多個存放梳妝用具的小屜。立櫃式梳妝箱的不同之處在於不設鏡子支架,整體猶如一件袖珍型立櫃,著名的「官皮箱」就是其中一類。

隨著跪坐時代的離去,高大的家具成為明清居室內的重要陳設,通高80厘米左右、不易挪動的大型妝奩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。這類妝奩常常自設放置銅鏡的台面,故又名「鏡台」,它們借鑑傳統家具的外型,發展出寶座式鏡台和屏風式鏡台。

寶座式鏡台,即扶手椅和抽屜的結合體。樣式可參考傳世文物黃花梨寶座式鏡台,它長43厘米,寬28厘米,高52厘米,扶手、椅背俱全,下設五具抽屜。整體呈四方形,看上去穩重端方,而每個部件都運用浮雕、透雕或圓雕技法,雕刻出花卉、果樹、螭鳳等細膩紋樣。

屏風式鏡台體積更大,常見的有三或五屏風和抽屜的組合。此類鏡台上部仿造屏風而製,遠望猶如一個小型戲台,當中可豎鏡子;下部為台座,外面設兩扇門,門內有抽屜。比如清代早期的一座黃花梨五屏風式鏡台,上部的屏風以中屏為最高,向左右依次遞減,並向前兜轉;屏風的五扇木板,皆鏤空雕刻著花卉紋樣,頂部正中有一明珠形雕刻裝飾,兩側對稱雕刻三對鳳首。下部的台座設四個抽屜,前臉亦作海棠紋雕飾。這件妝奩的雕工流暢考究,極具玲瓏剔透之美感。

 

下方為藍田華生的鏡台逸品, 雕工精緻, 實屬難得佳作。

 

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22/3/4/n13622318.htm

TOP
TOP
電話聯絡 線上客服